徐福顺在国资委2016年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为适应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需要,积极推动国资委部门预算改革各项措施的组织实施工作,今天我们专门召开国资委2016年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意见》,学习传达财政部有关会议精神和工作要求,增强对深化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重要性的认识,研究部署国资委2016年部门预算及三年滚动预算的编制工作。

前天,财政部组织召开了专题会议,对中央部门预算改革和2016年部门预算编制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刚才学诗同志传达了会议的有关情况,通报了中央部门预算改革的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工作措施,分析了目前预算管理工作面临的工作任务,对相关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下面,受张毅主任委托,我代表国资委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全面领会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对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2014年6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包括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在内的财税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8月份,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了修订后的《预算法》,明确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9月份,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了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和工作要求,标志着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今年以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大改革部署,财政部先后研究制定了13个方面的配套制度。今年年初,国务院公开发布了《关于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意见》,明确预算制度将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并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为实现跨年度预算平衡,决定自2016年起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编制财政三年滚动规划,逐年更新滚动管理,强化三年滚动规划对年度预算约束性,部门预算改革的思路逐步清晰。

(一)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是完善预算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制度体系,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现行预算管理制度也暴露出一些不符合公共财政制度和现代国家治理要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预算管理和控制方式不够科学,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尚未建立;预算体系不够完善,地方政府债务未纳入预算管理;预算约束力不够,财政收支结构有待优化;财政结转结余资金规模较大,预算资金使用绩效不高;预算透明度不够,财经纪律有待加强,财政可持续性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需要通过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加以解决。

(二)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是落实依法理财、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财政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多挑战。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由财政部门会同各部门研究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规划,对未来三年重大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对规划期内一些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大项目,研究政策目标、运行机制和评价办法,通过逐年更新滚动管理,强化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性,有利于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是强化财政财务权力制约、规范财政资金管理的有力手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体制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坚持按照精简程序、提高效能的原则,强化预算评审、监管和绩效评价,实行公共财政、政府性基金、社保基金全口径部门预算管理,推动部门预算三年滚动管理,就是把所有财政性资金放到了一个“笼子”里,将全部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晒在阳光下”,使资金分配更加公开、公正、透明,有利于从机制上防范财政预算执行中范围不明、内容不清、随意性较大等问题,防止私设“小金库”等现象发生,杜绝财政资金的体外循环,有利于规范财政资金管理。

二、高度重视,积极适应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新形势

(一)坚持问题导向,努力强化预算管理工作。国资委成立以来,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适应部门预算改革的需要,逐步建立了内容较为全面、运转较为顺畅的预算编制和管理体系。但由于国资委部门预算管理体系较为复杂,单位性质庞杂,既包括有行政单位、事业单位,还有社会团体、企业化管理单位等,工作涉及面广,行业跨度较大,在部门预算编制及执行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需改进的地方,突出表现在:预算编制方法有待改进。目前,国资委预算编制仍然实行的是基数加增长的办法,各单位普遍存在“重预算轻执行”的现象,总是想方设法向中央财政多“要钱”,钱要来以后,也不急着花,喜欢“攒钱”,导致结转结余规模较大,造成部分项目因预算执行进度不达标而被核减经费预算,而急需经费的项目却难以有效保障。同时,预算审核机制不健全,预算编制存在随意性,年度预算执行审计曾发现部分单位存在虚报预算的现象。特别是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有待加强,项目立项没有严格的审核评审程序,论证不充分,可执行性不强,项目数量众多,存在“小、散、碎”以及项目间交叉重复的问题,不能充分体现单位的职责职能。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我们积极转变观念,从履行国资监管职责的角度研究预算,通过深化部门预算改革不断予以改进。

(二)把握政策规定,不断增强经费保障能力。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对完善项目设置规则、改进项目管理方式、加强项目库建设和管理,以及加强部门预算评审、强化评审结果运用、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适应这一重大变化,认真学习掌握相关政策,努力围绕本单位主要职责、今后的重大改革,以及重要政策和重点项目,进行系统梳理、全面谋划,努力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不断增强经费保障能力。应该说,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将对未来3年总的和分年度的预算规模有明确的预算期,各单位可以在此规模内通盘考虑各项工作,有利于盘活存量、做好增量,更加合理、灵活的使用财政资金,切实将财政资金用在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上,确保各单位履行职能的正常需要和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实施,更好地为国资改革和央企发展提供保障。

(三)强化制度设计,积极推动改革顺利实施。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将促使部门预算从单纯控制收支的工具,转变为各预算单位实行本单位职责职能、实现施政目标的重要手段,通俗讲,就是预算编制的好坏将决定各单位重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为此,各单位要按照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总体部署,积极研究建立部门预算管理制度,重点放在预算编制流程、预算金额审核、项目评审、绩效评价、项目库管理等方面,要加强各环节之间的衔接配套,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不断强化预算评审、监管、绩效管理等管理措施,全面推进国资委部门预算改革工作。

三、加强领导,圆满完成2016年部门预算编制各项工作

按照财政部统一布署,自编报2016年中央部门预算起,同时编制2016-2018年三年滚动规划。可以说,此项改革工作难度大、涉及面广,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将发生颠覆性的变革。今天的动员部署会议,也标志着国资委2016年部门预算编制工作正式启动,需要大家精心组织,积极做好预算改革的各项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部门预算编制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需要各厅局、各直属直管单位业务管理部门共同负责、协同配合。各厅局、各直属直管单位要及时梳理本单位的工作职责及改革发展事项,从国资国企改革的大局入手,分析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所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问题,以确定本单位的工作任务及项目支出。重点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行业协会脱钩、离退休干部管理、事业单位改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方面,打开预算编制的思路,研究设置好项目,做好经费保障工作,预算管理要规范化、制度化,做到“不失职、不缺位”,保证国资委作为“出资人”代表机构履行相关职责的需要,保证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需要。

(二)主动适应改革,推动工作落实。此次改革是继2000年实行部门预算以来的重大调整和完善,给我们的工作增加了不少任务,需要我们充分认识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准确把握改革的重点和要求。特别是对于项目支出预算安排,要组织本单位领导班子认真研究讨论,把重大改革和政策研究与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结合起来,及时梳理本单位事业发展的重心,分清轻重缓急,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对现有项目进行全面的清理,设置好一级项目、二级项目,完善项目库建设。这里需要强调,所有项目需纳入项目库管理,非项目库项目原则上不得申报和安排预算,而且项目必须进行评审,未通过评审的项目将自项目库剔除,不得列入财政规划和年度预算。

(三)增强工作联系,顺利完成任务。为积极研究国资委预算编制中的问题,管理局将提前拟定一级项目,组织各厅局(单位)按照工作职责和发展规划设立二级项目,开展项目评审工作,建立完善国资委项目库,研究制定国资委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实施办法,建立绩效指标体系、专家库及评比方案。同时,细化2016年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内容,明确工作程序和编制要点,拟定相关工作模板。希望各单位加强工作配合,及时反映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好思路和好想法,共同努力,不断提高部门预算编制质量和预算管理水平。

同志们,做好部门预算改革和预算编制工作意义重大。各厅局、各单位要加强对重大改革、重要政策,以及中期财政规划编制工作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政策、措施,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共同努力,积极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不断开创国资委部门预算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附件

【字体: 】【收藏】 【打印】【关闭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  资产财务管理网
  • 地 址:中国北京西城区阜外大街乙22号
  • [网站备案]京ICP备15021506号-1; 京公网安备11940899108
  • 邮 编:100833
  • 传 真:010-68396430/6465
  • 电 话:010-68396430/6334
  • E-mail:zqlzcb@126.com
  • zszcb2008@126.com